在集合种群中跟踪寄主对寄生者空间分布的变化,对于评估寄生系统中寄生和反寄生的现状是至关重要的,有助于推断其协同进化的历史。家燕是一种易受到影响的鸟类,无论是在其异卵排斥模式的背景下,还是在没有杜鹃分布的城市地区和杜鹃广泛分布的农村地区(包括芦苇),都可以用来反映在小地理尺度范围内对寄生者压力变化的微调与适应。在集合种群水平上(芦苇栖息地共生水平高,城镇栖息地共生水平低),本研究测试了寄主家燕与其少见的寄生者-大杜鹃的共生变化,预测家燕对不同类型的模型卵和天然卵的反寄生行为。结果与我们的预测相反,在芦苇栖息地,更高的寄生者分布密度并没有导致其对寄主更高的寄生率。而且,我们也发现在城镇和芦苇栖息地生境下,家燕对的卵拒绝率都很低。这些结果表明在芦苇栖息地繁殖的家燕种群,虽然与寄生者大杜鹃的相遇率增加,但是其并没有微调其反寄生行为,即没有增加卵拒绝率,可能是因为更高的潜在寄生威胁没有转化为更高的实际寄生率。
图 1 在芦苇和乡镇栖息地家燕和大杜鹃的数量比较
图2 在两种栖息地繁殖的家燕的卵拒绝率(%)比较。
该研究以“Lack of fine-tuned egg rejection adjustment in barn swallows with variable local abundance of common cuckoos”为题,于2020年2月21日在国际期刊《Behavioural Processes》在线发表(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76635719304759?via%3Dihub)。
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李东来副教授、2018级硕士研究生白煜、2018 级硕士研究生李笑爽和2016 级硕士研究生关爽为论文共同作者,李东来副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博士后刘宇为共同通讯作者。
本课题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1911540468、31672316、31301888、31572288)、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019-MS-154)和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No.201806805010)的资助。
生命科学院
2020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