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历史悠久,始建于1958年,是辽宁大学最早建立的院系之一。早期与化学系合署办公,称为“生化系”,后更名为“生物系”,曾开设过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环境保护、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本科专业。1998年更名为“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2006年生命学科与环境学科一分为二,分别更名为“生命科学院”和“环境学院”。经过教育部几次专业调整,现在设有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学2个本科专业,2021年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合作“生物技术”中外学分互认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简称“中高计划”项目)。2003年首次获得“微生物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食品科学”2个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得“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获得“生物卫生统计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8年获得“环境生物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22年获得“生物技术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食品科学、生物卫生统计学6个硕士学位招生专业,生物技术与工程1个专业硕士招生专业,以及生物卫生统计学、环境生物学2个博士学位招生专业。每年招收本科生140人,研究生60余人。
98%的专任教师为博士或博士后,50%的专任教师有国外留学(访学)经历。有辽宁省教学名师3人,入选“兴辽英才计划”2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千”“万”层次人才7人,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4人,辽宁省创新创业导师1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40人,联培硕士生导师13人。
建有辽宁大学自然博物馆,为国家、省、市科普教育基地,馆藏标本2万余号。有3个省级科研平台,即“辽宁省动物资源与疫病防治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生物大分子计算模拟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药物分子模拟与设计工程实验室”。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技术),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生物技术),中央与地方共建本科教学实验平台3个,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辽宁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个。
生物学科是辽宁大学重点发展的学科,秉持辽宁大学应用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立足辽宁乃至东北的生物多样性及特色生物资源,围绕国家战略、东北振兴战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侧重应用基础研究,注重学科交叉和技术渗透,形成东北经济物种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与病害防治、天然产物生物化学性质及分子机制、慢病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与创新药物研发、生物适应进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4个稳定而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目前已在生物适应进化、资源综合利用和生物学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处于学科发展前沿,能为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近五年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辽宁省科技厅、辽宁省教育厅等各类纵向及横向科研项目100余项,获得省政府科技进步奖等奖励15项,出版专著及教材10余部,发表SCI论文15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等70余项。
我国著名的昆虫学家秦耀庭教授、动物学家季达明教授、植物学家董厚德教授、微生物学家朱世瑛教授等都曾在本院任教过。中国宽带资本基金董事长田溯宁(1981级)、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李忠伟(1977级)、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罗义(1990级)、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曾安(2002级)等优秀校友都曾就读于本院。